龙腾人欢闹元宵
——市老年体协健身腰鼓队为元宵灯会踩街舞龙活动压阵
正月十五是元宵,作为传统节日,龙年重头戏当然是舞龙。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,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,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。龙是中国的象征,中华民族的象征,中国文化的象征。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,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,一种意绪,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。
诸暨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元宵节踩街活动,就必定有舞龙节目。龙年的正月十五更是盛况空前。
上午十时整,元宵灯会踩街舞龙活动正式开始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诸暨职教中心的“九龙迎春队”,九条龙,形态各异,合着锣鼓声,行进在队伍最前面。接着是草塔镇、浬浦镇的仪仗队,旗、锣、伞、铳,“黄”字大旗,俨然帝卫出巡,军队出征般庄严、隆重。排在第四的是暨阳街道欢庆锣鼓队、大秧歌队。接下去依次是应店街镇板龙队、牌头镇布龙队、陈宅镇龙马队、枫桥镇布龙队、马剑镇板龙队、山下湖镇珍珠龙队、安华镇响叉队、市老年体协健身队。计有17条龙,2支仪仗队,2支大型锣鼓队(当然参加踩街活动的每个镇乡、街道都有自己的锣鼓、乐器伴奏),1支响叉队,1支健身腰鼓队,真可谓史无前例。
尤其是陈宅镇的龙马队,前面一条青色金龙引路,后面25匹马相随,马背上是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等剧本中的著名角色。当踩街队伍行进到太平桥头、西施桥头长龙舞动展演时,龙头、龙尾、25匹马,100多人团团盘旋,仿佛战场上厮杀混战似的,令人拍手叫绝。马剑镇的板龙长百米有余,龙头一摆,掌控龙尾的闪得跌到在地,真是又险又奇。还有牌头镇老年体协主席张丹凤带领的两支妇女舞龙队,巾帼不让须眉。
整支踩街舞龙队伍压阵的是市老年体协健身腰鼓队,在腰鼓运动委员会主任陈丽华的带领下,百名队员红衫黑裤,英姿飒爽,铿锵的鼓声,飘舞的红绸,展示了夕阳无限好,健身意犹酣的靓丽风采。
元宵千人踩街队伍从城市广场出发,经大桥东路、太平桥、浣纱中路、西施大桥到五角广场,历时150分钟,吸引万名观众争相观赏。(余吕耿报道)